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競賽 5-9年級 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實察繪圖組 10-12年級

DSCN0063

 

 

簡介 Introduction

DSC01228

此時台灣正值新舊世代交替之際,一波波變革的浪潮也正衝向學校教育,教學現場的中小學老師有何因應方式 ?故特別設計這網頁。
回顧Yen三十多年來的工作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國中與高中教學、大考中心專職試題研發與試務工作、彰化師大地理系任教與研究,每個階段歷時約10-14年,各階段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讓Yen得以實務與理論相結合。
本網頁的內容可分為環境觀察與手繪地圖能力測驗、試題設計、校外教學、國際教育、有趣的課題、旅行、文書影推薦以及地理研究等主題,使用的資料大都整理自昔日教學紀錄或研究成果,若有新的資料或想法,也會隨之增添與調整。上述主題不一定僅適用於國中或高中教學,例如環境觀察與手繪地圖能力測驗目前的參賽資格為5-9年級學生,但高中也可以由學校老師自行運用,Yen在大學地理系授課時也會讓大學生動手畫地圖;試題設計在國外部分,主要概述該國的課程與試題,並連結至各單位官網,其他科目也可以從中找到所屬的學科資料。
為避免有版權爭議,本網頁所使用的照片與影片皆是Yen自己拍攝的資料,歡迎您使用,但請註明出處。

文書影推薦暨研習資料

SONY DSC

全家會長談零售未來式:店面越亂為何越賺?

潘進丁口述、王家英撰寫 (2019),O型全通路時代 26個獲利模式,台北:商業周刊。
本文可應用於十二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地理科  地 Ae-Ⅳ-4 探究活動:產業活動的挑戰與調適、地 Bf-Ⅴ-4 探究活動:產業發展與變遷。 

全球暖化文明史:從18世紀首度發現溫室效應開始,回溯200年來影響人類文明大變化的19個關鍵時刻

蓋爾‧克里斯欽森著,達娃譯 (2017),全球暖化文明史,台北:野人。
本書內容以宏觀的視野,闡述全球暖化簡史,內容從最早發現溫室效的傅立葉,到京都議定書。作者將原本生硬的科學史,以敘述式的文筆,描繪不同時代的環境特徵。例如工業革命與環境的關係裡,不再只是強調瓦特發明蒸汽機,而是生動地將工業革命大量燃煤對英國曼測斯特環境的影響,並引發物種的改變。

香港重庆大厦: 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麥高登著,揚瑒譯 (2015),香港重庆大厦: 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第一次來到重慶大廈,是緣起於在書寫有關越南專書時,從文獻中得知那裏曾協助美越戰爭期間大量越南難民的安置問題,結果看到的是許多來自南亞、非洲的人群,一樓有許多小商店賣手機、電話卡等,剛開始還有點疑惑,等看完這本書後才理解其原由。現在這裡便宜的旅館,也有好吃的印度餐館,值得大家來看。本書也是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全球化的意義,非常適合社會領域師生閱讀。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從經濟學家觀點看世界貿易的市場、權力和政治(10週年增訂版)

皮翠拉‧瑞沃莉 著, 洪世民譯 (2016),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台北:寶鼎 。
本書第一版於2006年發行時,許多中學或是大學即將其引入課堂,沒幾年該書缺貨了。很高興2016年發行第二版,因為以前有關美國農業時,常著重於農業帶的分布,未能深入討論棉業經營的特徵,而本書不僅可以讓讀者明白棉田、棉農、紡織業、棉衣之間的國際貿易,更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舊衣的流向以及對不同國家的影響。本書內容豐富,但有點難度,較適合高中以上(含)學生閱讀,是社會領域跨科教學的好讀物。

沙漠之花 (The Desert Flower)

雪莉·霍曼導演,Smita Bhide / 华莉丝•迪里 / 雪莉·霍曼編劇,莉亞科貝德主演 (2009),沙漠之花,英德奧。
華莉絲‧迪里 (2012),沙漠之花︰世界名模華莉絲‧迪里自傳,桂林:灕江。

當我們在面對兩性平等的議題時,大多著重家庭關係、經濟與工作機會,較少從傳統習俗的角度切入。本片是描繪一位來自非洲索馬利亞的世界名模在割禮習俗的陰影下,如何勇於追求夢想。這部影片可以讓我們省思多元文化的意義,能否將之引入學校教學,為師者可以想想看如何進行。

教師研習

從課程綱要探討評量設計的多元性

旅行 Travel

SONY DSC

走出台灣,到世界各地看看,是許多人的夢想。1980年代,台灣經濟進入起飛期,國人到海外旅行的機會增加,有的參加旅行團,有的是自己走。1985年是Yen第一次走出國門,即與數位夥伴到希臘雅典、羅德島、土耳其自助旅行一個月,除了機票,從辦理護照、簽證乃至海外的食宿交通都是自己處理,過程雖然辛苦,但收穫滿滿,也為日後教學增添許多素材。現在線上訂票、訂房非常方便,自助旅行更為方便,只要還體力可以,我仍然喜歡自己走。早期的圖像資料尚未數位化,現在就最近這幾年走過的地方與大家分享。

(待續)

緬甸

越南

西安

校外教學 Outdoor Teaching

DSC00186

校外教學區域與主題的選擇原則

  • 由近而遠

同心圓理論不是空間的限制,同一地區的學習內容難度可依不同學齡調整,如校園附近的環境認識是小學生,也是大學生的學習空間。

  • 因地制宜

配合學校所處的環境,可以選擇附近商圈、市場、社區、水資源、地形等,亦可包括環境議題(包括廢棄物處理)

  • 安全不分距離遠近

隨時掌握學生狀況,大合照是另一種點名方式;快樂出門,平安返校或回家。


案例-八卦山的早市:

依時段可分為早市、日市、黃昏市場,其中日市與黃昏市場最為普遍,早市則依地區特性而定。例如八卦山山地山是平緩,有數條步道可以上山,山上平緩處設有多處休憩空間,是居民晨間活動的好地方,早市也因而成形。

在彰化師大地理系任教期間,每學期大一人文地理學通論課程的第一周第一次上課的清晨6:00在系館前集合,點名、分組、發學習單後,立即帶著學生從學校後方的步道上山,進行早市觀察與訪問。整個活動約二個小時,8:00回到校內。

參與這活動的基本要求:

  • 行走的能力:這是田野實察的基本能力。
  • 觀察與辨認的能力:辨認食材,了解物價。
  • 面對面訪問的能力:以市場商家與顧客為對象,因這活動已實施多年,許多商家都很樂意對話,甚至知道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 協調與合作的能力:隔週課程進行分組報告,為充實使報告內容,同學自行利用時間上山調查。

海岸地區校外教學的進行方式建議

  • 跨科合作:多位帶隊老師共同參與,分享跨領域知識。
  • 聘請熟悉當地環境的嚮導。
  • 穿著適當衣著:到海邊一定要穿防滑鞋、救身衣(可租借)。
  • 行進間隊伍前後需安排人員照應。
  • 隨時清點人數。

 

試題設計 Test Item Design

SONY DSC

從1990年代開始,教科書由部訂制改為審定制後,坊間出版社紛紛直接參與教科書編輯,在競逐市場時,除了提供教科書,亦提供多種補充教材、測驗卷或題庫。這些服務尤其是測驗卷和題庫無疑是可以減輕老師命題的負擔,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卻潛伏者扼殺老師們創造力的危機。試題設計猶如服裝設計、工業設計,除了需要專業知識,也要能掌握時代趨勢,提供適合學生使用的試題。為師者若習慣以拿來即用的方式教學,久而久之,很容易讓自己與時代脫節。

昔日在開設地理科試題設計課程時,總是從打開視野為起點,先介紹英國、澳洲、香港、中國、日本等地的試題,再回過頭來看台灣的試題,之後每位修課學生從修改已有試題到自行創作試題,下一步是組成試卷,到合作學校測試,測試後讀卡,再以讀卡資料進行量化與質性分析。本主題即以此為基礎,逐一介紹。

國外中等教育的課程與大學入學考試試題

本文先讓大家了解國外的課程,再介紹該國大學入學試題。在此僅提供相關連結,請讀者務必尊重試題的版權,並請參閱2004年美國ETS诉“新东方”侵权案评析。

英國 (United Kingdom)

課程 (Curriculum)

英國民主政治的憲政結構在十九世紀大致已成形,許多人可能會以為其課程也應是各地自由發展,實則不然。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 ,大幅改變英國自二次大戰以來的教育系統,為日後教育發展奠定基礎,其中最重要的變革即是採行國定課程 (The National Curriculum),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期間歷經數經次修正,早期主要關注5-16歲學生,現在已延伸至3歲幼兒。

考試委員會

英國現有五大考試委員會,各委員會的中等教育普通證書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 GCSE) 為國際認可的學歷證明,相應的GCSE考試即是學生取得證明的測驗;除了GCSE考試,尚有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 (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簡稱GCE A-LevelA-Level) 考試,是學生完成12-13年級的兩年制大學預科的學業後文憑考試,難度較高,最為特別的是設了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試卷,考生繳交一份獨立調查報告。為讓應試者明白試題的特色,各委員會除了 公布當年度的應考資料外,也會公布已考過的試題,包括評分準則等。網友若想下載試題,可以在各官網網頁qualification 的past papers即可以找到。無論哪個委員會的試題,可以發現其題型以非擇題為主,這時就必須再仔細看看其評分方式。台灣的入學考試或是校內考試長久習慣設計選擇題,英國的試題確實值得大家關注。五大考試委員會如下:
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 Alliance (AQA);
Edexcel;
Council for the Curriculum, Examinations & Assessment (CCEA):
Oxford, Cambridge and RSA Examinations (OCR):
Welsh Joint Education Committee (WJEC)

另外,已有70年歷史的實察研究委員會 (Field Studies Council: Bringing Environmental Understanding to Al, 簡稱FSC) ,在英國境內設置了20處實察研究中心,為中學生開設地理與科學實察技能的課程或提供相關資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中心加強獨立實察的能力,畢竟獨立調查在地理科 A Level佔有20%的比重。

澳大利亞 (Australia)

課程

昔日澳洲曾為英國的殖民地,1986年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唯君主立憲制未曾變動,至今仍尊英國女王為君主。除了政治,澳洲的中學教育雖是沿襲英國的制度,但仍有些差異,大家可以從兩國的課程 架構看出端倪,各州亦有其課程綱要。

考試

澳洲的行政區有六州、兩個領地,高中教育證書 (Senior Secondary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簡稱SSCE) 相當英國的GCE A-level,各州與領地有獨立的測驗,各測驗官網也可以查到已考過的試題,以HSC試題為例,一份試卷有一部分是選擇題,其他是非選擇題,與英式有所不同;各科試題以英文為主,尚有考科以中文、日文、韓文、印尼文、土耳其文等文字,為不同族裔的考生作答。請大家思考為什麼?
在澳洲首都職轄區的ACT高級中學委員會(ACT BSSS),負責轄區政府和非政府學校的高中學習認證,其舉辦的ACT Scaling Test (簡稱AST)的測驗分為選擇、簡答與寫作三個試卷,其中選擇題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科學、數學,簡答題著重思考和推理;寫作不是作文,考生依據試題內的特定主題素材,以600字提出明確的論證,參考試題如連結;和HSC相較,AST非以學科別為考科,以作答型式分卷;同樣不是以學科為考科的美國ACT測驗,其考科分為英文、數學、閱讀、科學、寫作,顯然澳洲的測驗是結合英美兩國的經驗,又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各州測驗如下:
新南威爾斯 (New South Wales)的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簡稱HSC
維多利亞 (Victoria)的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簡稱VCE
維多利亞 (Victoria)的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Applied Learning,簡稱VCAL
昆士蘭 (Queensland)的Queensland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簡稱QCE。
南澳大利亞 (South Australia)的South Austral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簡稱SACE。
西澳大利亞(Western Australia)的Western Austral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簡稱WACE。
塔斯馬尼亞 (Tasmania)的Tasman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簡稱TCE。
澳洲首都特區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的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Year 12 Certificate,簡稱ACT
北領地 (Northern Territory)的Northern Territory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簡稱NTCE。

香港 (Hong Kong)

課程

香港曾為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英國政權交還給中國大陸,學校教育當然也受影響,1997年之前的課程與英國類似,英文使用普遍;1997年之後,簡體字的中文使用增多,課程也由英制逐漸轉與中國大陸接軌。目前的課程資料可以在香港教育局網頁找到,中學課程分為中一至中三中四至中六

考試

早年香港設有香港中學會考 (會考) 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高考),2009年開始實施新學制後,會考與高考相繼於2012年及2014年停辦,2012年推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文憑試),試務工作仍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The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HKEAA) 負責。
文憑試地理科試題的形式融合
中國大陸與英國兩國的特徵,選擇題與非選擇題並重,且為能像已停辦的會考與高考,可作為申請英國大學入學的資料,近年地理科加強實察試題。香港地理教育長期以來相當注重地理技能,但因各個中學地理老師人數有限,不易帶領學生走入田野,實察教育中心也應運而生。以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為例,該學園創辦於一九九六年,校園坐落於長洲島,課程以島內環境為主,並以探究活動和專題研習進行,是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好地方。

中國 (China)

課程 (Curriculum)

高考

中考

日本 (Japan)

課程 (Curriculum)

文部科學省負責統籌日本國內教育、科學技術、學術、文化及體育事務的機構,其教育網頁有小學、中學、高中的學習指導要領等資料,內有平成元年(1989)、平成10年、平成20,21年的資料,平成30年(2018年)學習指導要領,各學習階段預計開始實施的時間為小學2020年、中學2021年、高中2022年。平成30年改訂 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的科目,地理歷史的科目為地理綜合、地理探究,歷史綜合、日本史探究、世界史探究,公民科目為公共、倫理、政治經濟。地理綜合、日本綜合與公共三科為必修課程;理科增加「科學和人間生活」。日本的入學考試與學習指導要領有密切關係,可以預見未來的考試科目也應會隨之調整。

入試中心試題

日本入試中心 該中心如同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每年舉辦兩次考試,從官網的「センター試験」可以找到過去3年分の試験問題,內有國語、地理歷史(世界史A、世界史B、日本史A、日本史B、地理A、地理B)、公民(現代社會、倫理、政治.經濟、倫理,政治.經濟)、數學(數學1、數學2、別冊-簿記.會計、情報關係基礎)、理科(理科1-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生物基礎、地學基礎;理科2-物理、化學、生物、地學)、外國語(英語、別冊-德語、法語、中國與、韓語)。

上述各大類科又分為數個科目,由考生自行選考,例如理科1有四科,學生自行選擇2科,且選考科目是在考試當下選擇,不是在報名時選擇。
Q: 大家可以思考入試中心為何如此法設計?這種選考方式會有什麼問題?他們如何解決?  

尋找日本入試中心網址的方法:
Step 1: 在搜尋引擎的language選擇 日本 (Japan)。
Step 2: Key word 入試中心,即可以找到「独立行政法人 大学入試センター
step 3: 入試中心官網的「センター試驗」即有關試題的相關資料。

大學試題

除了入試中心的考試,各大學也可以自辦考試,台灣的推薦甄選第二階段各大學的指定項目考試即是源起於此。各大學自行決定考試科目與設計試題,讀者可以到大學受驗預備學校如代々木ゼミナール、河合塾、駿台等找到相關資料,例如https://www.yozemi.ac.jp/course/daigakujyukenka/index.html
https://kaisoku.kawai-juku.ac.jp/nyushi/honshi/19/
http://www2.sundai.ac.jp/yobi/sv/news/index.html

Q: 請比較入試中心的試題和大學試題,題型、答題方式、用字量及難度有何不同?

國際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NY DSC

  • 2011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已明白指出推動策略,科際的競合關係是必然的趨勢,學校教學方法也應隨之調整。模擬聯合國 (Model United Nations)是近年興起的活動,參與者有的跨越國家、跨越地區、跨越學校,當然也可以為學校內部的課程,規模視主辦單位而定。若是學校內部的課程,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就可以不拘泥於外語,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西亞水資源高峰會是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中的相關資料,大家可以參考。
  • 這幾年台灣已有不少中小學為學生舉辦海外旅行,如果參與者有一份具體的學習手冊,將可以深化旅行的意義。學習手冊可以校內老師自編,也可以由旅行社提供,但都須依旅行區域、參與者的特質設計。
  • 學習手冊案例-越南胡志明市
    2018年彰師大地理系兩位大五實習老師前往越南胡志明市台灣學校實習,十二月初,彰師大實習指導教授到校訪視,我也帶了三位在台灣的實習老師前往。同行的實習老師不僅見習,尚負責設計一份國際教育-越南胡志明市實察手冊,請參閱。
  • 國際教育和未來教育的相關性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與網路普及,學習環境大幅改變,教學方法也需改變,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國外資料對未來教育的期待 (Education 4.0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並及早因應。

 

 

有趣的課題 Funny Topic

 

p_20151130_092305

地理課一定是用聽的嗎?

VR虛擬實境原先流行於遊戲,虛擬眼鏡開發成功後,Google 進一步公開Google Cardboard製作的相關資料,有興趣自製者可以從網頁 https://vr.google.com/cardboard/manufacturers/ 下載工具包,找到Viwer Body.pdf 這個檔,內有每塊模版的參數。模版尺寸已經知道,自行製作尚需A3厚紙板 (或瓦楞紙) 3張、雙凸鏡片2片,圓形切割器等材料。

另一方法是到淘寶找Google Cardboard 2,直接在網路上比價,與賣家協商購買未組裝的材料,通常購買量大,且海外運費要自付,賣家才願意出貨,運費約為材料費的二分之一。

Google Cardboard 1和Google Cardboard 2相較,Google Board 2價格稍貴,但設計得更細膩,組裝的挑戰性也比較高。

亦有其他成本更低的製作方法,例j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qfIwh22Y8&t=1085s

不論哪種方式,基本上都和地形判讀使用的簡易型立體鏡類似,左眼只看左邊相片或影像,右眼只看右邊相片或影像,讓左右眼两张相片或影像一起看,便能看到立体照片或影像。

VR應用於地理課的步驟:

  • 組裝:提供材料包,組裝前先讓同學觀賞組裝影片,再自行嘗試,全部約需一節課。
  • 製作影片:以手機錄製一段影片。
  • 安裝VR的軟體:如 iPlay VR Player for SBS 3D Video。
  • 觀看影片:將手機置於VR中,打開軟體即可觀看3D影片,但時間不宜過長。

VR在戶外教學的應用-平日在不同時間或季節錄製戶外教學區的影像

  • 可作為雨備的資料。
  • 可讓學生比較不同時間的景觀變化。

表面上組裝好像只是手作能力,事實上還需運用到其他能力,才能順利完成作品;若時間不允許組裝,亦可購買成品。

甚麼是空間能力 (spatial ability)? 包括空間感知 (Spatial perception)、空間可視化(Spatial visualization)、心智旋轉 (Mental rotation)等。請從下列影片觀察他們須具備甚麼能力才能完成作品。(影片是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同學組裝Google Cardboard 2的片段)


走入大自然:力與美-野柳


香港如何利用港與建築物設計燈光秀?

到香港旅遊,除了購物外,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慢慢看。香港旅遊發展局利用香港本島、九龍半島與維多利亞港相望的位置,設計了幻彩詠香江節目,2017年起採用更精采多元的燈光效果及LED螢幕圖案,每天晚上8點演出十分鐘。坐在文化中心外的臨海階梯,即可隔著維多利亞港欣賞本島的燈光秀、海面裝置亮麗的遊船,同時又可以聽到坐落身後的音響;有些節日,更利用文化中心的牆面撥放LED影片,因牆面呈弧狀,音響效果很好。下列是2018年十二月我去香港拍攝的影片,請思考設計這節目的必要條件?台灣哪個地方也可以如此設計?


閱讀心得可不可以用畫的?

雖著電腦與網路的普及,我們身邊充斥的各種文章,有的言之有物,發人省思;有的意思模糊或前後矛盾,使得閱讀者誤解其意,或懷疑自己的理解力不夠。提升國民的閱讀能力與書寫能力,學校教育扮演著關鍵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使用教科書,也可以指定與學科相關的其他讀物讓學生閱讀,資料來源可以來自網路,也可以是紙本書籍,內容多寡視時間長短而定。但如何督促學生閱讀?通常是寫讀書報告,但可能會讓不少學生排斥;若是用畫或圖解的方式呢?也可能有學生認為自己不會畫,若個人不會,能否小組數人一起動手?

下列情況,請思考:
Q:漫畫使用的文字不多,但為何老老少少的讀者可以從圖自行解讀其中的意涵?
Q:一群人為某件事面爭辯,這時如何有效解決?是將大家意見多念幾遍?還是用圖解的方式整合   大家的意見?

下列影片是彰師大學生讀書心得集體創作的過程和影片

方式一:

課前:所有學生都讀同樣一本書,課前自行閱讀。
課中:分組(4人一組最佳)併桌面對面坐,每組全開海報紙一張、12色彩色筆一盒;
同組一起討論該書的內容,草擬書的重點和圖的架構,分工動手畫。
結束-同組在作品前合照,張貼在布告欄或走廊與大家分享。

方式二:

課前-每組(4-6人)讀一本書,若有六組,即有六本書;同組學生課前自行閱讀與準備PPT        報告;一週一本書,六本書需六周時間。
課中-分組併桌面對面坐,每組A3海報紙一張、12色彩色筆一盒;聆聽他組報告。
他組報告完畢,同組立刻討論所聽的內容,草擬重點和圖的架構,分工動手畫。
結束(每本書)-各組將作品貼在黑板上,由報告組評比他組作品何者較符合原書旨趣。
總結(六本書)-每組六本書的圖解依序排列,檢視圖解能力的變化。

(影片編輯中)


地理課的聲音?

傳統上,我們以為朗讀只應用於語文科,事實不然,在相關研究中已發現地理科也可以,因為齊聲共讀或合唱的聲音,易有共鳴,可以收攝心靈,亦有從音辨字的功能。我常讓師培生朗讀老殘遊記第十二回寒風凍塞黃河水暖氣催成白雪辭,大家可以試看看。
下列是周震宇老師有關聲音的影片,欣賞後,請思考如何運用於教學。
好聲音形象力-用聲音創造好形象
好聲音影響力-一開口就打動人心
好聲音溝通力-把話說好,讓溝通更有效率


文學能不能應用於地理課?

千百年來,人們遠行他鄉,有的是為生存而奮鬥,有的是為達成某種任務,雖然斯人遠離,今人已無法確切知其際遇,文字乃成為重回過去的可能載體。我們可以從千百年來留傳下來的書信、詩詞、繪畫等,大略可以推知斯時山川景物與人情世故,而這些都是形塑地方文化的資產。我們可透過閱讀古今文學,深化學習內涵。例如:
清代劉鶚的《老殘遊記以生動的文筆描述遊歷地區的景觀,尤其是第十二回的寒風凍塞黃河水 暖氣催成白雪辭「…看見那黃河從西南上下來,到此卻正是個灣子,過此便向正東去了。…此刻河水而論,也不過百把丈寬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的重重疊疊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再望上遊走了一二百步,只見那上流的冰,還一塊一塊的漫漫價來,到此地,被前頭的攔住,走不動就站住了。那後來的冰趕上他,只擠得嗤嗤價響。後冰被這溜水逼的緊了,就竄到前冰上頭去,前冰被壓,就漸漸低下去了。看那河身不過百十丈寬,當中大溜約莫不過二三十丈,兩邊俱是平水。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結滿,冰面卻是平的,被吹來的塵土蓋住,卻像沙灘一般。中間的一道大溜,卻仍然奔騰澎湃,有聲有勢,將那走不過去的冰擠的兩邊亂竄。那兩邊平水上的冰,被當中亂冰擠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擠到岸上有五六尺遠。許多碎冰被擠的站起來,像個小插屏似的。請思考這段內容描述的地理概念是甚麼
有關台灣的詩文很多,全臺詩電子文庫內含1661年至1945年的作品。
國外作品中文版的讀物,十九世紀的旅行文學可以在馬可波羅出版社的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找到許多好書,雖然每一本都相當厚實,但譯文淺白易懂,適合高中生與大學生閱讀。

文學作品是可以引入教學,如何教又是另一個課題,除了閱讀,還可以和地理實察相結合,而且已有研究發現此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例:文學地景在中學地理實察之應用研究

 

地理能忽略品德教育嗎?

藝術能否融入地理教學?

 

 

 

地理研究 Geography Research

SONY DSC

  1. 李明燕、彭佳偉、尹德成(2018)。應用Google Earth探討台灣海岸的溺水事故教育脈動,13。
  2. 彭佳偉、李明燕 (2017)。臺灣與澳洲高中生海洋教育認知之比較分析—以臺中一中與昆士蘭州立菁英中學健康科學校區為例教師天地,第201期,台北。
  3. 李明燕 (2013)。越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與臺越的相互作用地理研究,58:17-31。
  4. 彭佳偉、李明燕 (2013)。海峽兩岸高中地理課程海洋教育意涵之比較 :以龍騰版與人教版為例地理研究,58:75-96。
  5. 李明燕 (2012)。港口衛星影像在空間能力測驗的應用地圖,22 (2):1-16。
  6. 李明燕(2011)。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結構之探究考試學刊,9:1-24。
  7. 李明燕、高慶珍(2010)。台灣中小學生地圖繪製能力之探究:以2008年環境觀察能力測驗為例地理研究,52:27-41。
  8. 高慶珍、李明燕 (2010)。應用環境觀察之認知符號設計動畫地圖地圖,2(1):27-36。
  9. 李明燕 (2008)。從選才的觀點試論指定科目考試地理科試題的命題方向考試學刊,5:1-26。
  10. 李明燕 (2007)。台灣地區國中與高中學生閱讀衛星影像之能力探究。地圖, 17:125-154。
  11. 李明燕、沈淑敏、林聖欽 (2007)。6-9年級學生的世界地理知識 ~以「地理知識大競賽」為例地理研究,46:43-63。
  12. 李明燕 (2005)。閱卷者之眼球運動與評分穩定度之探究以地理科電腦螢幕閱卷為例螢幕閱卷教育研究與發展,1(3):213-239。
  13. 李明燕 (2005)。衛星影像融入高中地理試題之探究地理研究,43:83-100。
  14. 李明燕等 (2003)。閱卷試務規畫與實務工作。選才,第112期,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5. 李明燕 (2001)。一綱多本的命題構想。選才,第81期,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6. 李明燕 (2000)。中美英法德日韓各國大學之入學方式。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6):126-135。研討會
  17. 李明燕 (2016)。地方對環境教育圖式表徵能力的意義。第20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2016年5月21-22日。
  18. 李明燕 (2015)。從防災地圖探討學生對環境辨識的能力。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地形學研討會,台北,2015年8月30日。
  19. 李明燕、廖崑勝、陳君豪 (2015)。經驗對地景辨識與圖示表徵之影響。第十九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2015年5月23~24日。
  20. 李明燕 (2015)。臺灣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顧。中國地理學會2015年年會暨地理學術研討會會,台北,2015年4月18日。
  21. 李明燕、彭佳偉 (2013)。應用Google Earth探討臺灣高中生對大尺度空間的心像旋轉能力。海峽兩岸2013年地貌與第四紀環境演變教育研討會,昆明,2013年10月12-19日。
  22. 李明燕 (2012)。國中學生之校園空間能力:融合教育與專門教育之比較。2012年中國地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2012年6月2-3日。
  23. 李明燕 (2012)。海岸港口衛星影像在空間能力測驗的應用。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地貌學研討會,南京,2012年6月24-7月4日。
  24. 李明燕 (2012)。台資與越南漁業發展的空間特性,第十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台北,2012年6月2-3日。
  25. 李明燕 (2011)。應用衛星影像探究肢體障礙學生地理空間概念之形塑。中國地理學會年會,台北,2011年4月22-23日。
  26. 林怡秀、李明燕 (2011)。肢體障礙中學生空間認知能力之探究。中國地理學會學術研討會,彰化:2011年4月23日。
  27. 李明燕 (2010)。實察在臺灣高中地理教學的實踐,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地貌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南京,2010年7月30-8月5日。
  28. 李明燕、劉玲秀 (2010)。衛星影像圖與地形圖在高中地理實察之應用。中國地理學會學術研討會,台北,2010-04-25。
  29. 李明燕、陳文德 (2010)。大肚溪南岸聚落與對外交通的發展-渡船頭、國聖井與田中2010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村史與社會變遷史研究」論文集,第93-108頁。
  30. 李明燕 (2009)。臺灣高中地形教育的發展。第十屆海峽兩岸災害與環境學術研討會,成都,2009年6月19-26日。
  31. 李明燕、高慶珍(2009)。5-9年級學生地圖繪製能力之探究~以2008年環境觀察能力測驗為例。中國地理學會學術研討會,台北。2009年04月26日
  32. 李明燕、蔡衡等(2009)。國高中鄉土地理實察之大學支援系統。中國地理學會研討會,台北:2009年04月26日。
  33. 李明燕(2007)。台灣地區國中與高中學生閱讀衛星影像之能力探究。地圖研討會,台北,2007928日。
  34. 李明燕、沈淑敏、林聖欽(2007)。6-9年級學生的世界地理知識:以「地理知識大競賽」為例。中國地理學會九十六年度年會暨全球華人地理學家大會,高雄,2007年4月28-29日。
  35. 李明燕(2006)。八卦台地學校教育的發展與學校的空間分析2006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八卦台地研究論文集,彰化縣文化局。
  36. 李明燕(2004)。衛星影像在台灣地區高中地理教育的應用性。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4年學術年會,廣州,12月3日-5日。
  37. 李明燕(2001)。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在戶外應用地形圖的能力。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上海,2001年8月13日。
  38. 李明燕(2001)。《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討會。
  39. 李明燕 (2013)。《衛星影像在中等教育的教學實踐-Google Earth的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40. 李明燕、李建平、蔡衡(2011)。《越南人與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教育部補助100年卓越師資培育特色議題計畫)
  41. 李明燕等(2003)。《九十二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地理科試題分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42. 李明燕(2002)。《九十一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地理科試題分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43. 李明燕等(2001)。《九十學年度大學聯考地理科試題分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44. 李明燕(2000)。《台灣地區高中地圖教育之理論探究:地形圖之教與學》。台灣師大地理博士論文。
  45. 李明燕等(2000)。《八十九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試題分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